集团董事长陈伟其:心有赤热 行稳致远
发表时间:2024-07-25
这两天,长沙持续高温,据说已突破历史极值,三湘大地,已然“热辣滚烫”。当然,更能点燃人心的,是最近持续占据热搜榜的,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近日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简称《决定》)。
《决定》内容丰富,站位高远,为未来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擘画蓝图,众多领域都能从中进行深度解读,挖掘未来发展信号。而对我来说,最关注的可以总结为两个关键词:民营经济、新能源。
在《决定》中有这样的一番话引发了外界重点关注: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对比此前的描述,这次是有一些重要变化的,甚至引发相关人士的联想猜测,我个人的理解,这并非是对公有和非公有的分量调整,而是着意在“地位平等”层面,对公有和非公有的郑重其事,正如《决定》中所进一步阐述的: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所以说,这是释放赋予“市场主体同等国民待遇”信号。
如何做呢?中央财办的领导同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举了两个方面的例子,一是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二是要推进制定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这两方面的消息都非常振奋人心,尤其是第二个,虽然不是第一次听到关于“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消息,根据我的了解,最早应该在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到后来从提案到计划,从国务院报告到此次写入《决定》,我们可以看到,民营经济促进法的立法节奏越来越快了,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将在现实中有更生动的写照,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为一家深耕新能源二十年的民营企业,《决定》中的新能源无疑是最为关注的。我梳理了一下,《决定》中关于新能源的描述,至少在两处有重要体现,一是在提及“碳中和”目标时,明确提出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二是在提及当下可谓最热门的“新质生产力”时,也提到要完善推动新一代新能源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这两处的“提及”,体现出新能源事业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和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意义。当前,我们业已形成的共识是:在“双碳”目标全面融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当下,能源体系的低碳转型行动尤其凸显基础性、迫切性,而电力系统作为能源供给体系的核心,是践行“双碳”战略的主力军。电力体制改革的努力方向,是使电力行业逐步适应低碳转型发展的需要,推动传统电力系统向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演进,以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新型电力系统。
当我们已着力强调,“传统电力系统适应向大规模比例新能源方向演进”时,足以说明新型能源体系已然占据上风,但是也必须看到,《决定》中对新能源未来发展的擘画,也间接指出新能源粗放发展,追逐“暴利”为目标的时代已经过去,建构以新质生产力为底层逻辑的新型能源体系变得尤为紧迫和关键。
按照我的理解,新型能源体系就是从生态文明的层面,按照绿色低碳的要求,建成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这里面可能牵涉到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技术层面的能源改造,特别是要加强能源基础研究以及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加强氢能、储能、核能、智慧能源等新兴领域的科技攻关。
二是政策管理层面的完善,我们无论如何强调新型能源,都必须正视当下传统能源的基础性地位,新型能源的高质量发展,不是对传统能源的摒弃,而是立足推进“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综合能源供给体系建设,这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这必须在产业政策层面进行宏观指导,比如完善可再生能源跨区跨省消纳市场机制,比如完善技术标准,规范管理体系;比如加强电源电网规划协同,加强市场消纳协同,比如加快探索电力系统之外其他能源品种发挥调节能力的市场。
这两个方向的探索,我想可以归纳为两个重点:数字化和产业化。之所以在技术层面强调数字化,我们必须看到,在“双碳”目标实现进程中,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将逐步替代传统高污染、高碳排的化石能源,能源数字化是大势所趋。随着能源领域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化、智能化关键技术不断突破,传统能源行业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正在加速融合。而在政策发展层面强调产业化,我想就是要在顶层设计中要有现代产业的底层逻辑,只有朝着产业化的思路,新型能源才能在市场化的推动下,实现产业链的现代化。
当然,经由这些路径实现建构新型能源体系的目标,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它是需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稳步推进的。最近,我也有在关注一部热播剧《赤热》,它讲述的是,二十一世纪初,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一群顶尖人才作为“中国科创人”响应归国热潮,迎难而上,从无到有开始摸索,不断完善自研技术,推动中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故事。这其实也可能是中国新能源事业发展的映照,它需要无数新能源人能坚守初心,能以赤子的情怀,不断完善技术层面的精进,以行稳致远的姿态,实现中国新能源事业的自立自强,打造继高铁之后又一张“中国名片”,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2024年7月25日